還記得多年前跟家人爭論過要不要記帳這件事情
家人覺得每一筆都記帳、每天都記帳太瑣碎,所以堅決抵檔記帳這件事(他說只有大筆開銷是重要的,但近一兩年的大筆開銷他一定「記得」,所以他不需要「記」)
其實我也蠻好奇多少人不開公司但會記自己的帳的
因為雖然是會計系出身,過去身邊很多本科同事也都沒有記帳習慣(甚至還有大手大腳的月光族)
--------------------
仔細想想我的記帳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國二,不過當時不是記自己的帳,是記社團的帳;從國二開始本人在社團幾乎都擔任總務、管錢一職,這樣的角色一直重複到高三
台灣的高中教育缺乏許多重要的出社會必要學科(例如法律),像「會計」這門學科我還是在大學才知道是什麼東西(大學的馬來西亞僑生朋友跟我說他們在馬來西亞的高中時就學過會計了)
於是當時第一個教我記帳的就是社團老師
大學時期因為出門在外家長提供生活費,我開始記個人的帳,做為一個對爸爸的交代(他要查我帳完全有跡可尋)
不過當時程度完全停留在「記帳」本身(就是一筆一筆記的流水帳,記完就沒別的功能了),帳也幾乎就是現金帳(沒有大筆需要逐月分攤的項目)
真正開始記完後又做費用分析是從研究所時期開始,因為研究所時期的各種開銷自己要承擔,也開始有收入
哇賽!於是這樣一晃眼過去記帳就快10個年頭,工具也從原先的紙筆變成電腦
科技的進步真的令生活各種層面都方便許多,如果人類不能善用工具真的是很可惜(就會耗費跟古人一樣的時間)
會想寫這篇是因為去年完成了一件大事:
我竟然教會一個輕度智能障礙的成年人完成一整年的記帳(紙本)
剛開始從每個禮拜的對帳、拉長到每兩個禮拜、之後變成一個月檢查一次
過程中由常有錯誤,到偶有錯誤,也逐漸看到對方開始對「錢」這件事產生「在意心」(你如果有認識這樣的人,就會知道一般而言除非有被教育過,不然這樣特殊的孩子們天性上是一點都不在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在意到不行的錢)
老實說始料未及(最壞預期是他一輩子都學不會,但我還是會持續教,希望讓他「習慣」)
但真的很開心!
畢竟父母不能陪他一輩子
能夠讓他擁有自己一人也可以獨自生活得好好的技能,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教會他之後我就在想,如果連這樣子程度的人都可以記帳
那一般人還有什麼理由說不會、或者學不會呢?
2021年1月1日開始,我自己升級成雲端記帳(申請一個免費gmail後自然就可以在所附的的雲端空間裡製作excel記帳),也教他改用雲端記帳
剛過的一個月錯誤有點多(一月前幾天剛結帳),不過還算可以
這裡也跟大家分享我們用的記帳表格,真的是最陽春的(自己手畫),但這個格式我自己用了10年,雖然簡單但效果很大
市面上有現成的記帳App,也有聽說朋友在用,有些甚至可以連結自己的各家銀行資料
不過就是有安全性的考量(多年前好像有一款有出事上新聞)
當然,使用Google雲端一樣有安全性考量,所以如果你也不信任Google,可以把帳目檔就存在家用電腦裡即可,只是出門在外只有手機時無法即時更新
我覺得自己是小咖,Google看到了我的後台資料也應該沒什麼用途,所以就直接使用Google雲端excel來記帳
以下提供給大家檔案:我的電子記帳本
就七個欄位而已,其中兩個紅框部份特別說明:
1.「結餘」為自動代公式,不用輸入
2.「分類」的部分是大重點,以下費用分析會用到
另外一些小補充:
1.「項目」的部分,因為是個人帳,就不會需要使用專業的會計術語,你想寫得多直白都可以,自己看得懂就好,主要目的是做費用分析後想回頭看某類別的大量支出是花在哪裡時能清楚知道
2. 基本上一天間同性質花費都可以併入一行(例如吃飯,不管早餐、中餐、晚餐、宵夜都可以寫在一行,比較簡單),如果是不同性質,依性質分成不同行(例如當天吃飯、看電影、買車票,就是三行)
3. 支出欄放在收入欄的左邊,純粹就是一個會計習慣,你當然也可以把它們的順序顛倒過來
4.「備註」是我加來註記是不是信用卡消費的,因為雖然現在都使用電子帳單了,我每個月都還是會核對信用卡明細跟我的記帳明細,看有沒有漏掉記錄或被盜刷(之前有被盜刷的經驗),大家可以視自己需求使用這一欄
5. 個人帳主要是現金帳(也就是說現金有實際進入你口袋或流出你口袋才記錄),但對我來說有幾個例外(年繳保險費、一次購買無使用期限的會員課堂數),某些一大筆整年度支出,並不會在付出錢的一瞬間就全部記成支出,而是會以平均攤在每個月的方式記錄;因為等一下第二個步驟是費用分析,如果一大筆整年度支出在付錢的那個月全部記錄,每個月的費用變化會差異很大,不利於自己估計「一般而言」平均每月花費
上面這個流水帳(又幾乎是現金帳),通常就是一般人「心目中記帳的全貌」,所以覺得做起來很浪費時間、沒意義
不過那是因為大家都忘記做第二步驟-分析了
第一步驟是「蒐集資料」,不能說不重要,因為如果沒有第一步驟的資料,就沒辦法進行第二步驟的分析
但如果少了第二步驟的分析,記帳的價值頓時減少一半
依一般常理每個月結帳一次,我也是每個月分析一次,格式如下:
1. 這個時候就用到步驟一的「分類」欄位了;我這個表目前呈現的是我自己的分類,大致想法就是按照「食衣住行育樂」去呈現,你當然可以有自己特殊的分類,但一個大原則是儘量讓各個分類間「性質不一樣」,這樣在檢討某項支出是否花太多或可以多花一點的時候比較有價值
我過去除了以上分類,還曾出現過捐贈、禮金、國外旅遊等等的分類,因為這些都是單一項比較大金額的支出,分拆出來另立一類對於分析較有意義
如果是整個月整理起來金額過小的項目,我也不會另立一類,而是與其他類合併表達(例如「衣」,過去幾乎不會使用,因為我是個很少買衣服的人,偶爾該月有買,通常會併入「日常用品(用)」)這一項
2. 上圖圈圈部位是讓自己寫下對支出評語的地方,例如該月某費用太多,原因是怎樣,以供下月改進
記帳這麼多年來對我的主要好處是:
1. 藉由蒐集自己的支出資料,知道大概每個月平均需要花多少錢(才可以維生)
2. 月底費用分析,查看下月是否有可改良處
3. 可以知道每個月平均可以存下多少錢,年度結算時以此為標竿評估自己有無達標(沒達標很可能就是途中某幾個月過度放縱)
4. 基於收支狀況都有資料,對自己的財務掌控度高,很有安全感
5. 如果還要說說其他零星好處,就是當朋友問你某樣東西你買多少錢時,你可以跟他說我回去查查再告訴你,成為能夠提供資訊的人
回到起始的問題
家人說只有大筆開銷是重要的,但近一兩年的大筆開銷他一定「記得」,所以他不需要「記」,那你到底需要記帳嗎?
我是一個對於自己覺得不重要事情(我腦袋定義的)就不會記住的人(花過的錢,不管金額大小,通常屬於這一類,因為我覺得它們都已經是沉沒沉本了),加上會計系本科出身,記帳對我來說並不繁瑣,我很樂於每一筆都記錄(喜歡精確),所以我這樣記帳
如果你跟我家人一樣不喜歡每天花點小時間做記帳這件事,但你總是一個月過去卻不知道自己的錢都跑去哪裡了
我會建議你嘗試「一個月的逐日記帳」,蒐集到至少一個實際月份的「你自己的日常開支記錄」(有些人統計以前,都不知道自己原來會這樣花錢-->很多人是屬於花錢的當下就會忘記這筆支出的人)
有時候「心裡想的支出」,跟你「現實中的支出」大不相同,所以要踏實的記錄至少一個月,這是為了觀察
接下來第二個月以後,就可以用這張滿月記帳表:滿月記帳表
這張表適合「只想抓支出大方向的人」(不想精確完成步驟一的每日記帳),表如其名,每個月只要月底記錄一次即可
這是財經YouTuber柴鼠兄弟製作的一張表,當初我看到他們用這種方式介紹記帳,就覺得欸~好像很適合像我家人那樣討厭繁瑣小事的人
這張表也蠻不錯的,還可以為自己作「年度預算規畫」
但因為我的資產種類到現在都並沒有這麼複雜,所以就沒使用他們這張在我看來還是稍嫌「資訊太多」的表(分析上來說如果資訊太多就容易分散注意力,反而失焦)
我不知道是從哪時候起,就有「把自己當公司經營」的概念
如果你是公司,你就一定需要記帳
不然怎麼知道每個月錢花哪去了?收入是不是不夠多?辛苦作了一年,淨利累積多少?
這些如果都靠「腦子記住」,那你的腦子也太累了吧!
我覺得人類的腦子應該總是想著各種高端需要「判斷」的事情,這種機械式會重複發生的事情就交給電腦吧!
前述那位輕度智能障礙的成年人,記帳之後開始對他的「存款」非常有想法(以前花錢都不會想超過一秒,一個月內存款可以從20萬不斷花到剩不到3萬也不覺得可怕),不過這又是後話了